为什么很多人认为,以前的NBA更有观赏性?
原因当然有很多,情怀啦、碎片时代啦、三分原教旨主义啦......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
但其实很关键的点在于,以前的比赛更容易“看懂”。
这里指的并不是战术体系和团队配合,毕竟这些东西对于普通球迷永远是有门槛,而且没必要看懂的。
更容易看懂的,是球场上——尤其是球星们——具体作了什么。

连着乔丹时代后期一起,NBA国际化最猛烈的那一段时间,其实也是NBA近代以来比赛最缓慢,最静态的一段时间:
球员的整体投射能力不足,所以大家都站在三分线以里,没有大范围的传导——反正远端那人大概率投不进45°三分——站位紧凑空间滞涩。
基于基于非法防守、hc等规则,防守阵型也不会有大范围的“链路式”变动与轮转,篮球理念上也没有时兴错防,所有人老老实实负责对位。
在这样所有人站住了、肩膀挨着肩膀、呼吸都在对方后脖颈跟胳肢窝的密集环境里,进攻开发式很困难的。
没有球队能稳定投出35%的远射,也没有几个人能稳定在内线接球,在魔球话缺乏理论支持和生存环境的情况下,追求效率就像没脱贫的人在思考番茄炒蛋是咸口还是甜口一般荒诞。
说白了,球场空间小,拼图能力弱,所以进攻开发高度向核心集权。
而核心们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,所以中锋要花个7~8秒去内线要位,摇摆人跑两圈兜出就为了搓个长两分,1/4号位费劲巴力地挡拆,也只能在罚球线上下玩“玲珑棋局”。
所有人都打得缓慢困难,但球迷更容易看懂球星们在做什么——他们在单挑。
各种绕掩护的兜出也好,背身反复的对抗落位也好,拼图在核心身后穿插带走防守人也好,这些无球时的劳什子并不重要——球迷都是杰出的“对球防守人”——反正他们接球就是为了搓一次单挑。
单挑是篮球世界最容易看懂的东西,也确实是最好看的东西之一。
摇摆人们面对对位人用各种对抗、假动作和稀奇古怪的姿势把球投出去,进或不进可以直接归因于“鲍文防住了”或者“科比太牛逼”,这种回合制单挑是最简洁直接的感官刺激。
从这个角度去切入篮球,简单、直接、热血、而且易懂,比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为核心间单挑能力的对比——虽然我们知道实际上并非如此——从而收获“XXX打不死人”、“中距离才是杀人技”之类简洁而有利于传播的口号式理念。
简洁、直接、口号,这些永远是传播中最有力的东西。
相比之下,库里完成一次反复绕掩护后的接球再喂空切、勒布朗寻找一次逆向挡拆种与防守阵型的博弈、约基奇与后卫反复掩护后回球把自己带到近框,乃至于东契奇/哈登在挡拆中保持与中锋的位置关系。
这些现代篮球的操作,显然比对位投一个长两分时的假动作,更难看出门道。
而越复杂的东西,越难以传播。
这还不提越来越广的球场空间、越来越分散的球员站位和越来越强的拼图球员能力,再结合一些防守规则的改变、错防的盛行,进攻的展开、防守的移动和对位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分散。
你搭眼一看,可能几个回合下来都找不到进攻方展开的真正重点,只能看到持球人在高位挡拆,球七拐八拐,最后的结果是收获了一次超远三分。
这其中对位的细节、攻防的博弈和重点的选取,往往在第一时间是根本捕捉不到的。
看不懂,尤其是看不到重点的东西,自然也就谈不上观赏性。
NBA比赛的博弈,正在越来越从球星与对位人单挑时,关于重心、轴心脚、突破路线和三威胁之类的技术动作博弈,变成两队攻防层面,关于错位、甜点区、球路转移之类的整体战略博弈。
在这个过程中,比赛的重点已经被从球星身上拿走了很多,所谓的观赏性,也从技术动作运用变成了技战术层面的对弈,观赏性的精彩程度或许没有高低,但受众显然是有变化的。
说白了,关于古代战争,你是喜欢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,还是诸葛亮如何破八门金锁阵,就是世纪初和现代篮球在观赏性层面的区别了。
中欧体育